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上半年汽车召回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我国共开展汽车产品召回87次,同比减少34.59%;涉及车辆528.06万辆,同比增长29.39%,数量增长超百万辆。总的来看,汽车召回在车企集中度、召回原因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
单一车企的大规模召回事件,是造成今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数量显著增长的重要原因。如,特斯拉上半年共计召回120.68万辆,占召回总量的近1/4。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车辆召回诱因从传统机械故障向软件算法、电子电气架构缺陷迁移。特斯拉大规模召回的原因,是车辆上电时的反向电流可能损坏行车电脑主板电源组件及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软件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倒车影像无法显示和电子助力转向功能失效,增加了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此外,小米汽车因“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问题,主动召回了30931辆小米SU7标准版车。沃尔沃和极星还针对“车辆在单踏板驾驶驱动模式下可能失去制动功能”问题共计召回了5670辆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车。与2024年同期相比,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电控单元等核心三电领域的召回频次显著下降。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影响驾驶体验的辅助功能越来越受到车企和消费者的关注。
此外,上半年进口生产者发起41次召回,占总召回次数近五成,涉及日系、韩系、美系、德系、意系等多家全球知名品牌。例如,进口起亚汽车因制动系统液压电子控制单元内部可能发生短路而召回部分车。捷尼赛思因高压燃油泵、集成充电控制模块和仪表盘软件等问题多次召回旗下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动召回中,多次出现以往在召回主动性方面表现较好的豪华品牌。当前,中国豪华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传统豪华品牌集体面临销量下滑、市场占有率萎缩的困境。从消费趋势和市场变化来看,产品口碑正在从单纯的质量可靠性向全生命周期体验转变。只有那些能够将传统质量优势与服务体验深度融合的豪华品牌,才有可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重获优势。
一些车企还因为产品质量把控不到位而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比如,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车辆,原因是由于装配错误,后排安全带扣部分固定在铝隔音垫上,可能会造成紧固螺母松动,发生碰撞时,导致安全带扣螺栓连接失效,从而增加后排乘客受伤的风险。斯泰兰蒂斯召回进口朱丽叶、斯坦维汽车,原因是由于制造过程偏差,制动踏板和制动助力器的紧固螺栓连接可能出现松动,制动踏板行程变长,极端情况下螺栓连接可能松脱,制动性能下降。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因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原因,高压电池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热失控,可能导致车辆起火事故,对部分EQA、EQB和EQC新能源车进行召回。针对汽车领域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将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车型的Kaiyun官方入口抽查力度,严查整车结构参数、碰撞安全、电池性能等关键指标。
据了解,汽车正从机械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进化,企业除加强创新外,高质量发展是竞争突围的核心。车企除了从硬件上做好质量把控,提升制造工艺、重视生产细节之外,还要在电动化、智能化上持续夯实技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