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系统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独立第三方供应商与主机厂自研体系并行的双轨模式,并且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技术加速迭代。随着联合动力登陆创业板,公司将进一步强化模块化与集成化设计能力,提升产业链生态竞争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智能底盘业务。在行业“反内卷”背景下,联合动力将开创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增长新范式。
业务,公司充分利用长三角完善汽车供应链、丰富的客户集群与人才资源,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产品的动力系统全产品平台能力。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联合动力在电控、
市场中均占据第三方供应商之首,总排名均位居第二;在驱动总成市场和车载充电机市场,公司分别占据第四和第八名。放眼国内动力系统行业,竞争压力不容小觑。据统计,目前主机厂自制比例在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占据约七成市场,在电机、电控市场占据约五成市场。“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双轨并行、头部集中、技术加速迭代’的特征。”CIC灼识咨询副总监张思诺向记者表示,一方面,独立第三方供应商凭借平台化开发和规模化成本优势服务于多元需求,主机厂自研体系则通过软硬件深度协同优化提升集成效率,二者共同推动供应链的灵活性与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促使资源向具备全栈能力的领军者聚合,技术迭代持续加速,多合一电驱总成的普及显著提升能效。二者形成纵向融合与横向协作的互补体系,共同推动动力系统向高效化、智能化演进。“联合动力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了深厚的竞争壁垒。” 张思诺表示,公司在电驱动系统及核心部件技术上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另外,公司在模块化与集成化设计方面的突出表现,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生产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增强产品的效率与可靠性,也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联合动力客户覆盖
、长城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国产自主品牌客户以及国际品牌车企,累计为超过40 家主机厂客户的170 余款车型配套开发了数百款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受益于Kaiyun官方入口多客户、多场景的规模化长期实践,联合动力敏锐洞察到解决方案的迭代趋势。2018年,公司率先布局混动双电控系统技术,凭借先发优势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混动双电控产品供应商 。从规模与成本摊销角度看,第三方独立供应商更能发挥其成本把控与快速响应的独特优势。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系统产品的研发和产线成本通常需要车型平台年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才能覆盖,造成主机厂自制方案的产品和技术普适性相对有限制;相对而言,独立第三方供应商通过服务多个客户形成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摊薄成本,并且通过模块化设计复用研发成果,快速响应客户对车型快速迭代、快速上量以及高可靠性的需求。此外,第三方供应商也可以与主机厂在自研领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此次联合动力登陆创业板,公司计划募集资金48.57亿元,其中约26亿元将用于加码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频现价格战,行业“内卷式”竞争导致上游供应商利润普遍承压。对此,国家已经相应提出了“反内卷”竞争号召,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而联合动力呈现行业“反内卷”式增长。
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产品毛利率稳步提升,从2022年13.57%提升到2024年16.85%。去年公司归母净利润9.36亿元,同比增长四倍,创新历史高;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约为4.5亿元至5.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58.12%至 93.26%,有望反超营业收入增速。“ ‘内卷’是行业竞争的恶性循环,特别是过度依赖价格竞争和同质化竞争。为打破这一困境,关键的破局之道应聚焦于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与智能化发展。” 张思诺表示,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应聚焦于提升核心部件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智能制造能力,包括提升生产效率、产品造价比以及高质量产品供给,从而增强竞争力。
联合动力持续提升驱动总成产品技术,不仅在电控、电机两大核心组件上,还在集成技术、器件复用、先进控制策略以及安全可靠性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保持26%复合增长,主导参与编制并发布超过20 项国家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行业技术与质量体系发展。
同时,公司也在持续适配和打磨性价比更高的国产供应链,精准挖掘整车厂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合作。联合动力是最早一批尝试在乘用车使用国产功率器件厂商,预计明年首款全国产的电驱芯片批量上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向记者表示,动力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唯有通过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方能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表示,联合动力作为行业头部企业通过不断强化创新突破与技术迭代,持续提升了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整体技术能级,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根基。
另一方面,联合动力始终践行着高效精益运营理念,公司存货周转率约为行业平均水平,能够快速满足主机厂的全方位需求,并持续提升产能利用率。据披露,联合动力近三年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电驱系统、电源系统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93.7%和73.99%。
“联合动力的70%以上产能利用率在行业内表现出较高水平。对于动力总成行业而言,较高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有助于公司在市场中保持较强的议价能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张思诺向记者表示。
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绝对增速有所回落,但是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持续推进,行业渗透率在持续提升,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市场空间仍将稳步增长。联合动力披露,公司驱动总成、电源总成产品的营业收入过去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远超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高达78.59亿元,将有效支撑业绩增长。
随着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联合动力推出了增程、纯电、分布式、多合一等多种方案,满足海内外客户需求,也吸引自研客户增加采购;电源业务也在持续扩大客户群体,除了拓展上汽等国内车企客户,公司早期布局的海外项目开始批量生产,将进一步拓展公司增长空间。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卓越性能表现,不仅显著加速了主机厂与配套产业链的出海进程,更以市场验证为国产
供应链企业开拓国际品牌车企客户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背书。去年我
汽车出口量实现了质的飞跃,首次跨越200万辆大关;联合动力2022—2024年境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50%。
“新能源汽车品牌国际化过程中,除了市场准入与法规壁垒,还面临着品牌认知度与市场竞争。”张思诺表示,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费者通常对本土品牌有较强的认同感。中国品牌的国际认知度虽然在逐步提升,但在海外的本土化上依旧需要进一步投入。为了适配主机厂需求,提升海外交付能力,联合动力在落地属地化战略,已在匈牙利和泰国建立生产基地,分别负责电源和动力总成生产,适配沃尔沃、广汽、奇瑞等海内外车企,累计获得12个电源系统海外定点项目,覆盖欧洲、北美、日本、印度、东南亚市场;公司并计划进一步拓展海外产能,将精益运营体系逐步扩大至全球网络,目标是2030年实现境外收入占比达到一定比例。荣事达双创大学客座教授兼创业导师张翔向记者表示,在实践中,国产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出海”通常以
出海为主,电机等产品出海较少,需要供应商和车企高度绑定,并且需要达到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联合动力已经实现动力域全平台产品自主化,当前布局汽车底盘智能化趋势,拓展主动悬架业务。据了解,底盘动力系统通过与制动、转向、悬架等系统的深度融合,可实现动能回收效率优化、精准灵活转向控制及俯仰姿态抑制的综合性能提升。国际上,保时捷等已为豪车底盘配置主动悬架技术方案,国内厂商正加速跟进并针对30 万元以上高端车型优化方案适配。“智能底盘核心技术就是线控,当前市场还是主要由博世、大陆等国际龙头把控,国产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少,国产智能底盘主要用于商用车、专用车等领域,而乘用车对安全性能要求相对较高,国产供应商进入门槛高。” 张翔表示。
据了解,联合动力自主研发的悬架系统方案已经拿到项目定点,预计于明年3月实现批量生产,其单车价值量显著高于现有产品,有望成为驱动公司成长的 第二增长曲线,复刻联合动力的产业价值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