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行业频道】2025年7月28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举行核心媒体深度交流会,围绕“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未来规划展开分享。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副院长韩冰,智能化软件开发中心主任李锋,电动化平台及交付中心主任陆国祥,电动化开发中心主任周升辉,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副总经理杜国忠、公共事务部总监赵越、新媒体公关部总监肖美娟等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就企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线战略上的布局分享了核心观点。
在杨冬生的阐述中,电动化是比亚迪的基本盘这一论断,既是对企业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当前,全球新能源汽Kaiyun中国车渗透率已突破30%,中国市场更是达到50%以上,电动化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阶段。此时,技术无人区的突破能力,成为车企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密码。
比亚迪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璇玑架构重构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底层逻辑。传统汽车的电动化改造往往局限于发动机换电机的表层升级,而璇玑架构则从能源管理、动力输出、车身控制等核心维度,实现了电动化系统的全域优化。例如,其电池热管理技术可将不同电芯的温差控制在2℃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这不仅延长了电池寿命,更确保了极端温度下的动力稳定性。
在电动化平台的实践中,比亚迪电动化平台及交付中心主任陆国祥提到,璇玑架构已实现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与车身结构的深度集成。以最新推出的纯电车型为例,其电驱系统功率密度达到4.8kW/kg,较传统电驱提升35%,而能耗却降低12%。这种高能低耗的特性,正是比亚迪技术深耕的直接体现。
从行业视角看,比亚迪的电动化路径打破了续航焦虑与安全隐患的二元对立。通过刀片电池、CTB等技术创新,其车型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测评中,五星通过率达到100%,远高于行业78%的平均水平。这种以技术突破解决用户痛点的思路,正推动电动化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在交流会上,官方还透露了其在海外市场的电动化进展。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外销量突破60万辆,同比增长85%,其中欧洲市场贡献了近30万辆的销量。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其电动化技术对不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调整比如,针对欧洲市场的高续航需求,其车型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至180Wh/kg;而面对东南亚的湿热气候,电池防潮技术则进行了专项优化。这种全球技术+区域适配的策略,展现了电动化技术在全球化布局中的灵活性。
在交流会当天,我们碰巧遇到比亚迪邀请众多海外市场嘉宾齐聚深圳总部参观交流。礼宾楼大堂及展览大厅里交织着多国语言,各国来宾在参观交流的同时,也不忘在纪念品商店“买买买”,在礼宾楼各处拍照留念。这实实在在的一幕,也展现出比亚迪品牌如今在海外市场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当汽车产业进入软件定义时代,智能化的竞争已从单一功能比拼升级为系统能力较量。比亚迪5000人规模的智驾团队(其中核心算法团队逾1000人),不仅是数字上的规模优势,更体现了其对智能化的战略重视。
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的落地,成为比亚迪智能化能力的集中展示。这套依托璇玑架构打造的系统,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构建了整车级端到端控制体系。传统辅助驾驶系统往往局限于传感器与制动、转向的局部联动,而天神之眼则实现了从环境感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到动力分配、悬架调节、制动干预的全域协同。
在极端场景的应对中,这种系统优势尤为明显。举个例子:当车辆遭遇爆胎时,系统可在50毫秒内完成传感器识别车身姿态判断动力输出调整制动压力分配悬架刚度调节的全流程响应,较行业平均的200毫秒反应速度提升75%,大幅降低了侧翻风险;而在冰雪、积水等低附着路面,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通过电机扭矩矢量控制与制动系统的联动,可将车辆制动距离缩短15%以上。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朋友们已经发现,比亚迪智能化的核心关键词里蕴含了“安全”。比亚迪将辅助驾驶定义为“安全功能”,核心目标是降低交通事故率与驾驶疲劳,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监管要求,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这一定位既贴合用户对驾驶安全的核心诉求,也展现了企业对行业规范的重视。
杨冬生在交流会上透露,在泊车领域,比亚迪通过“责任兜底”技术策略显著提升用户信任度,自动泊车使用率从40%攀升至60%以上。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泊车辅助技术的推广普及,更印证了“以责任换信任”路径在技术落地中的有效性,也体现了用户对“责任兜底”举措的认可。而在高阶功能方面,高快领航功能已实现全系车型覆盖,用户粘性高达90%,反映出其在复杂行车场景中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截至2025年6月,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比亚迪车辆已突破100万辆,这一数据背后是智能化从实验室技术到大规模量产的跨越。智能化软件开发中心主任李锋在交流会上表示,系统的迭代采用的是数据闭环模式,每万辆车每月可产生约1.2TB的实际路况数据,这些数据经算法训练后,不断优化系统在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这种量产-数据-迭代的正向循环,正是比亚迪智能化快速进阶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智能化布局并非局限于车辆本身,而是延伸至车路协同的生态构建。其与国内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将天神之眼系统的感知能力与道路基础设施的数据进行融合,在深圳坪山等试点区域,实现了红绿灯信息提前推送、路口冲突预警等进阶功能,通行效率提升约20%。这种车-路-云一体化的探索,为智能驾驶的落地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景支撑。
杨冬生在交流会上强调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实则点出了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命题。当电动化解决了动力形式的问题,智能化则要回答出行体验的命题,如何将两者进行融合,考验的是车企的战略眼光及技术积淀。
璇玑架构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打通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底层壁垒。传统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是分布式的,动力、底盘、智驾系统各自为战,难以实现高效协同;而璇玑架构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模式,将车辆的动力参数、车身状态、环境数据等核心信息纳入统一算力平台,为智电融合提供了硬件基础。
我们不妨落到实处去看智电融合:为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技术壁垒,比亚迪推出璇玑架构,通过融合易三方/易四方技术与四电机驱动、后轮转向系统,使泊车效率提升50%-80%,其中小半径转弯等行车场景已实现量产应用。这一架构的落地,源于企业“智电融合”的研发理念智能化与电动化团队紧密协作,催生出易四方泊车辅助、易三方泊车辅助等广受用户欢迎的功能。
而在算法优化层面,比亚迪采用“端侧筛选+云端挖掘”的双轮驱动模式:端侧部署筛选模型精准捕捉关键场景,云端通过大模型深度挖掘修路、鬼探头等复杂场景数据,持续优化算法的拟人化体验,让辅助驾驶更贴合人类驾驶习惯。
这种融合正在改变汽车的研发逻辑。以比亚迪某款新车型的开发为例,其智驾系统与电驱系统的协同调试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40%,这意味着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车的转化速度大幅提升。电动化平台及交付中心主任陆国祥指出,这种效率提升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能让消费者更快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杨冬生表示,为了顺应“舱驾一体”趋势,比亚迪将座舱与智驾团队合并,推动硬件从以太网向板间/芯片级集成演进,提升系统响应效率;同时,电动化与智能化团队通过“璇玑架构”项目制紧密联动(如泊车功能开发),加速技术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化进程。这种架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打破技术壁垒,让智能与电动化创新更高效地落地。
从行业维度看,智电融合正推动汽车产业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型。这一转型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变化,更是产业链价值的重构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机械制造,而未来将转向软件算法、数据服务等领域。比亚迪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智能化领域的快速突破,恰好形成了应对这种转型的“破局组合拳。
在供应链层面,智电融合也催生了新的合作模式。比亚迪与芯片企业的合作不再局限于采购关系,而是采取“联合优化”策略,与英伟达、地平线等企业深度合作,聚焦“大模型小型化”技术突破,力求在500TOPS算力下高效承载BEV模型,实现算力资源的精准投放。
在全栈能力构建上,比亚迪实行差异化策略:天神之眼C平台100%自研,掌握核心技术自主权;B平台则采取开放合作模式(如与华为合作),但始终坚持整车定义与融合设计的主导权,确保技术落地的一致性。
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比亚迪的战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从数据看,其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100万辆车,已形成规模效应每辆车的智驾系统成本较初期降低30%,这种规模降本+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智能化技术的普及。
在国内市场,比亚迪将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级车型并实现标配,通过“低门槛接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其路径与早期电动化技术的普及策略一脉相承以亲民化产品推动新技术从“尝鲜”走向“普惠”,最终实现“智能电动技术平权”的行业愿景。
在海外市场,比亚迪采取“分阶段推广”策略,优先在重点市场适配本地法规(如数据不出境要求),暂不追求全面铺开,确保技术落地的合规性与适应性。
对于行业而言,比亚迪的实践提供了三个关键启示:一是电动化与智能化并非割裂的两条线,底层融合才能释放最大价值;二是技术投入需要长期主义,从璇玑架构的研发到5000人团队的建设,都非一日之功;三是用户需求应是技术创新的锚点,无论是极端场景的安全控制,还是能耗的持续优化,最终都要落到提升出行体验上。
此次媒体深度交流会清晰展现了比亚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战略蓝图:以安全为核心推进智能驾驶场景化落地,通过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依托务实投入与开放合作强化竞争力,最终实现“智能电动技术平权”的行业愿景。
比亚迪在交流会上还释放出持续加大投入、深耕创新的重要信号,其计划在2025-2027年间,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重点布局固态电池、L4级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前沿领域。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转型的关键期,比亚迪的后续布局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将为行业技术演进与生态构建提供重要参考。(文:太平洋汽车 李喆)